菲琳名字的由來

大家都知道,我們家是愛貓之家。除了貓爸媽之外,有十隻貓小孩。其中九隻姓洪,只有一隻姓蔡。貓爸媽為小寶寶想名字想了半年,都想不出什麼好名字來。原本的想法是:要使用中文名,但以英文或德文來唸都要好發音,而且所用的中文字不能有簡體字。難度頗高的,故寶寶要來了都沒想到可用的名字,一直用「蔡小貓」來稱呼未來的菲琳。
有一天,貓爸爸突發奇想:蔡小貓不是貓嗎?那就叫她貓吧。哈! 高中時學了四年的拉丁文總算有點用處了。貓的拉丁文是felis,形容詞是felinus,如果是形容女性名詞的話,字尾變化成為felina,剛好是個德文的女孩名字Felina。Felina或Feline這兩個女姓名是從拉丁文的felix (幸福的) 以及 feline (如貓一般的) 演變來的。貓爸爸就想啦,Feline不錯呀,可惜是三個音節,中文只要兩個音節。那好,改用古德文拼法加上法文的重音標記,寫為Phéline,以法文來唸不發最後的e音,就成了fe-lin音,很中文化了。而且以Ph取代F之後,又多了層意思:Phéline同時也可以是由希臘文的字根「愛」(phil) 演變而來的,意思是「被愛的人」。
所以,Phéline有了三層意思了:幸福的、被愛的、如貓一般的。
那中文咧?找了半天,貓爸爸為了假裝有學問,先選了馡璘二字。馡,芬芳也;璘,如玉一般的光澤。「蔡馡璘」,筆劃還真多咧! 但是……「好像香雞排喔!」許多臺灣來的朋友都如此說。好吧,還是不要太有學問。倒底用什麼字,直到貓媽媽陣痛時都還沒定。最後,暫時決定用「菲琳」,意思是差不多的。雖然這兩個字很多人用,但放在一起倒是很少見。
菲琳出院回家第二天,她爸去市政府登記戶口…… 什麼?不可以用Phéline! 因為這個名字不在名冊中。原來依奧地利姓名法,名字必須是常用的才行,要不然要另外辦手續。因此,只要不在名冊中的名字,基本上不能用,必須提出證明書,證明想用的名字真的是名字。Phéline極少見,所以不在名冊中,但Pheline倒是有的,雖然也很少見,但總是古德文的女孩名字。好吧,只好少一筆,用Pheline吧。以後叫別人別發最後的e就行了。


菲琳收到的第一份禮物